【高温下的坚守】“漫步”50℃焚烧车间,他们守好医废处置最后防线
【高温下的坚守】“漫步”50℃焚烧车间,他们守好医废处置最后防线
医疗废物及时收集转运和安全无害化处置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还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卫生、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在安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与感染性物品面对面,不惧高温,裹紧防护服,在50℃的环境内确保医废无害化处置……他们就是医废处置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医废处置的“守门员”。
潘总结在焚烧车间巡检
循环往复搬运卸货
一天运回115箱医废垃圾
8月19日5时30分,记者来到市立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医废垃圾转运车驾驶员王传才和押运员裴本洪已经穿上了防护服准备转运医废垃圾。“没有多余的胶皮手套了,千万别接触医疗废物转运箱。”王传才细心地提醒记者并递上一件防护服,便走进了医疗废物暂存点。
王传才和裴本洪在搬运转运箱。
晨阳初上,气温渐渐升高,记者穿上防护服,不一会儿汗水“爬满”后背。打开铁门,裴本洪将车上的空箱搬进暂存点,王传才给暂存点内密封好的转运箱一个个扫码,然后搬上拖车,每个医废垃圾转运箱重量约10公斤。拖车装满后,王传才和裴本洪将拖车拉到转运车旁,把一拖车转运箱搬上转运车后,又立刻回放置点搬运下一车转运箱,如此循环往复十余次,共回收了60箱医废垃圾。此时,防护服已经穿了一个半小时,但转运工作才刚刚过半。
当转运车开回安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焚烧车间,共运回115箱医废垃圾。投料区的温度在热解气化炉的“煽风点火”下足有40℃,王传才和裴本洪马不停蹄地开始“下货”。王传才接过转运箱,弯腰、放下,突然用手按住腰部,身体微微弯向一侧,很久才直起身来。这是王传才在2020年转运工作中落下的病根,王传才笑着对记者说:“我这腰,是疫情‘文物’。”
医废垃圾在医院开始打包消毒,工序极为严谨,甚至每一个针头都会拆下装进盒子,防止针头扎破密封袋。“打包后的医废垃圾装进转运箱,直到投料焚烧,转运箱盖子必须时刻保持紧闭。投料完成后转运箱会进行消毒清洗。”裴本洪说。
9时,搬下最后一箱医废垃圾,王传才和裴本洪又投身到清洗转运车的工作中,顶着烈日,穿着防护服,流下的汗在脚踝处聚集,防护服内像是与世隔绝的“热带雨林”。
清洗完转运车已是9时30分,防护服一穿就是4个小时,在脱下的那一刻,“簇拥”在防护服内的汗水“奔涌”到地面上,一滩汗水让平整的地面多了个小型水坑。洗澡,消毒,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去做核酸检测,再将转运车开到特定停车场,他们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确保无害化处置
在50℃的焚烧车间“漫步”
14时,安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综合部工作人员赵家发带着记者来到焚烧车间控制室,只见控制室有两个工位,操作工徐积健正盯着屏幕,时刻关注着热解炉的各项数据,旁边的工位空着,灰色的椅子上还有深色的水痕,从坐垫断断续续延伸至靠背。“这是潘工的座位,上面都是汗,你去后面的休息处坐一下吧。”徐积健指了指监控室后方的桌椅,然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等了半个小时左右,一名浑身湿透的工人推开门,快步走到工位,拿起茶杯猛喝了一口。“焚烧车间的出灰、上料工作刚刚完成,正是设备运转的高峰时段,为确保处置后的指标达到标准,要时刻出去巡检。”年过半百的热解炉操作工潘总结说。
在办公室坐了十分钟左右,那被汗湿的衣服还没有干,潘总结又准备去巡检了。记者和潘总结走下楼梯,来到热解炉旁,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最高温度达50℃。“热解气化炉里面的最高温度能达800℃,最好离远点,别触碰到了机身。”潘总结一边说一边走近热解炉,弯下腰,侧着身,“听引风机、送风机等是否有异响,是巡检的重要环节。”越往里走,热浪的压迫感越强,此时,潘总结本就未干的上衣又湿透了。
“我们必须保证燃烧炉烟气温度不小于1100℃,这样才能抑制二恶英类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虽然这个装置能够自动控制燃烧温度,但巡检也尤为重要,必须确保医废全部无害化处置。”潘总结的眼中印着燃烧炉的火光,凸显着坚定。
在燃烧炉旁,记者没有靠近机身,脸部都像是被甩了两个耳光,火辣辣得疼。潘总结则凑近观火孔,观察了3分钟左右,再直起身,脸颊两侧已微微发红,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挂在他的额头。在潘总结检查完冷却管玻璃管液位刻度、储气罐压力表示数、废水罐液位等一系列内容后,时间已过去了约半个小时。
17时30分,潘总结脱下工作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坚守岗位,我热爱我的工作。”潘总结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一条从安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到潘总结家25公里的路,看尽这路上清晨和傍晚的风景,也许是潘总结这么多年工作之外的另一番惬意。